教学资源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多目标(专业认知→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综合与创新能力)、多层次(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多模块(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野外实践、科技活动)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以本科实验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要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动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引进与培养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创建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制定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将大学四个学年划分为1-公共基础课、2-专业基础课、3-专业课、4-综合实验与设计四个层次;涵盖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校企合作指导野外实习、科技活动等多个模块,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四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

一年级完成入学教育、公共基础课和地质基础课学习后,开展地质认识实习:通过地学入门教学、地质基础课学习,参观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观赏《认识我们的地球》视频公开课件和《漫话秦川山水》电教片等,参加西安周边和太白山实习基地周围的地质教学认识实习,筛选西安周边5-6条地质观测路线,将课堂与课间、室内与野外、教学与科普、地质与旅游、专业与人文等相融合,辅助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对地质、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学习的兴趣,达到专业认知,在了解西安周边人文历史和地学旅游的轻松氛围下,愉快学习普通地质学的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组成及其演化特征;

二年级专业教育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参加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教学实习: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入长安大学汉中梁山或安徽巢湖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开展以沉积岩区为主的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实习,时间5周,将测量学、古生物地层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在认识实习和两年室内教学基础上系统实践、巩固加深、苦乐锻炼、团队训练、探索求实、将今论古,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掌握沉积岩区调查方法、填图单位建立原则,岩石地层单位“组”的建立原则和图面表达,基本掌握传统地质填图和数字地质填图技术;辅助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组建科研小团队,准备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达到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三年级在职业教育和专业课学习及课程设计后,进入专业教师科研生产项目和校企合作指导实习基地开展生产实习:在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之后,于第6学期末,时间6-8周,以专业教师负责的区调和矿调项目、校企合作指导实习基地生产单位项目等为依托,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基本训练,包括野外路线调查、剖面测制、地质填图、异常评价、地质编录、矿区评价、勘查工程设计,实习报告编写等。近年来,学校和中心与西安地调中心、地质科学院、延长油田公司、西北有色集团公司、陕西省地矿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共组建了十多个校外地学生产实习基地。产学研基教相结合,本科生参加地矿企业生产过程,学会野外操作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分组独立承担类似的科研与生产项目;教师或教授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到生产一线指导地矿企业生产,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辅助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组建科研小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地质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等。达到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四年级在就业教育和综合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与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实习及综合研究:与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实习,时间放在第八学期,约12周以上。围绕地调、矿调项目或其他科研课题等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或生产实际的关键难题,选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实际训练,包括资料查询、收集、野外调研、剖面测制、采样加工、测试、数据处理、制图、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等环节。以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为依托,将产学研基教相结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测试分析,科研经费支持实验教学研究。应用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撰写毕业论文。辅助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培养创新能力,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达到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