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 |
①平台建设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建成了19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4455m2,1个地质博物馆(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面积3000m2),两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太白山和汉中梁山实习基地,247亩),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拥有试验仪器设备2513余台套,总价值3929余万元。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陕西省名牌专业等,已获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以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博物馆、重点实验室、2个野外实习基地和十多个校外共建实习基地为平台,构建了适应现代实践教学的“四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长安大学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延长石油集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公司、陕西省地矿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资源共享与合作指导野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共组建了十多个校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 在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以资源勘查工程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为特色,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为国家西部大开发输送一批批优秀的地质矿产高级技术人才。 ②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学缘、知识、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鼓励实验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课堂,形成实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让青年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教学建设、实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不仅为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也将有利于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和中心实验教学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心涉及到的专业实验综合性强、跨度大,若专门培养全方面的实验技术人员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都非常高,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以理论课教师主导,专职实验人员配合,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按照学校对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要求:建设一支长期稳定、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能够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建立了以校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实验教学中心指导委员会,制定实验中心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确定布局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指导实验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长期稳定、吃苦耐劳、锐意创新、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实验教学队伍,保障了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秉承老一代的优良作风,严格要求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生产关和科研关。安排有经验且责任性强的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制定从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到课堂教授各教学环节锻炼。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半年至一年,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科研任务,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产学研综合工作能力,为保证授课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对表现优异的青年教师,优先选派到国外进修。 近5年来,中心成员1人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获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多人到国外访问进修;获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两个省级教学团队(遥感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勘查技术与工程教学团队);引进了30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组建了矿田成矿动力学与找矿预测、丝绸之路矿产地质研究、地球化学动力学3个科研团队。 ③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长安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长安大学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立项及成果奖励暂行办法》、《长安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办法》、《长安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实验人员队伍聘用、培养、考核制度。建立带有激励和竞争性的人员聘任、培养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实验室人员按德、能、勤、技四个部分进行全面考核,完善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开放制度、备课制度、实验教材选用制度、仪器维护制度、专家和督导小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六个方面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建立了实验室运行费用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实验中心建设和运行。除学校的专项实验设备费、运行维护费外,还有部分学科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中。 ④学生培养 近年来,学院近50%的学生参加了“挑战杯”等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本科生发表论文10多篇;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00多人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地质技能大赛等各项奖励30余项;获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励60多人,省级奖1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