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作用 |
①教学改革示范基地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以来,我们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和中心生存的生命线,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教学建设,构建的“四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中心正在成为长安大学教学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示范”。 长期以来,实验中心主动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和内容,增加了六门课程设计(如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找矿勘探学、矿山地质与采矿设计、岩矿鉴定),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多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进经验,参观资源勘查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地质博物馆、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等。对全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②实验中心建设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以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为基础,以西安周边鄂尔多斯南缘、渭河断陷盆地、秦岭北缘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教学为背景,将长安大学几十年在三秦大地和秦岭构造带与多个金属矿田成矿规律研究的成果浓缩到教学中,包括张伯声院士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秦巴科技攻关成果、1∶5万多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等,具有明显的独创性,形成了显著的构造与成矿、区调填图、矿田构造与成矿规律为特色的秦巴构造带研究成果。 《区域地质调查》课程2008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一直在建设完善中,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是长安大学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长期以来,完成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图幅100多幅,面积达4万多km2,发现了铜镍、金银、铅锌、铁锰、煤等大中型矿床10多处,矿化异常和找矿线索100多处,依托科研项目,培养了1500多名本科生、38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该课程在李永军、裴先治等教授的带领下,将长安大学几十年来积累的区调、矿调成果进行总结,2014年出版了《区域地质调查导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教程》两本书,引起广泛好评和大量订购。 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19个专业基础实验室,配套建设有1个地质博物馆,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两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馆内收藏着几代地质人几十年坚持不懈,从全国各地收集以及校友捐赠的各类珍稀标本上万件,现代化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布设有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产资源、观赏石、古生物与地球演化、恐龙馆7个展厅,是陕西省共青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免费对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开放,2015年5月被西安日报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地质科普示范作用; 长安大学投入建设的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基地,2015年已经吸引西北地区十多所高校地学类专业院校前来考察和备课,将其作为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长安大学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延长石油集团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公司、陕西省地矿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资源共享与合作指导野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共组建了十多个校外地学实践教学实习基地。2010年以来,中心已经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有50多名本科生依托科研项目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习基地完成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100多人进入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公司和陕西省地矿总公司下属地质队参加矿区和矿山生产实习;40多人考上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等。学生到合作指导野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企联合指导,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用型地学人才。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受到广大地质院校和地勘单位的普遍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西北地区地矿局与地质队单位中,担任总工职位的有80%以上毕业于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综上所示,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基地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已引起了国内科研院所及地勘单位的关注,并已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传承薪火,继往开来,该中心全体教师信心百倍,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在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高水平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高层次的资源勘查工程人才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