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规划与措施 |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学校按照“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教学为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效益优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以“夯实基础、注重综合、引导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确立了学校关于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划。将实验中心建设成为集地学教学、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实验基地;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高质量的实验教学。 中心将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面向西北,辐射全国,服务地质行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成“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适合于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本科教育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规划如下: ①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学缘、知识、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培养一批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实验技术人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 ② 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建成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加强教材建设,编著出版4-6部有影响的教材,争取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材2-3部。 ③ 教学研究与改革:申报立项一批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提出专业培养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3项,每年举办或参加全国性教学研究与交流会,积极宣传、交流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 ④ 实验教学设施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验教学仪器的更新和研制开发力度,使教学仪器性能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新增设计型实验8-10个,改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⑤ 信息化教学平台: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中心网站,全面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式管理。按照开放式教学的要求改进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充实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建立相关实验的资料共享和模拟平台,为相关课程学习提供虚拟化仿真平台,提高网络辅助教学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⑥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立实验创新小专题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与实验有关的科研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项将予以奖励。 ⑦ 科研支撑和反哺实验教学:鼓励实验中心的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各大矿业公司的各类科研项目,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这类科研项目并取得科技创新成果,这些科研项目的部分科研费用、科研成果也自然会支撑或反补实验教学并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保障措施 学校将实验课程教学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建成国家级资源勘查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目标,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核心,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为重点,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为目的,建立新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开放以及教学改革研究多层面制定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①经费保障:在国家“211工程”、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下,已经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加强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的改善,设备更新率保持在10%以上,仪器完好率在98%以上。今后,学校每年投入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300多万元,改善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 ②稳定队伍: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设立实验中心主任关键岗、实验课程主持人重要岗位和实验技术人员岗位,提升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地位,引进和培养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充实到实验室,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的稳定。 ③开放实验室:学校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导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④设立教改项目: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将它作为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每年由教务处设立经费资助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⑤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学校先后与多个地质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矿业公司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共同建设了十多个实践基地,培养实用型地质人才。 总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以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突出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诸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构建以“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